|
对于皇帝的谥号,唐朝以前的谥号比较短,所以很容易分辨比如孝武皇帝刘彻、孝文皇帝刘恒、太祖武皇帝曹操、高祖文皇帝曹丕。可以肯定的说,谥号里面含有文或者武,在唐朝之前绝对是美谥。唐朝之后,尤其是李治夫妇二人开始了叠谥号,于是皇帝的谥号变得又臭又长。这个时候对于皇帝的谥号基本就无法定性了,因为无论你取哪个字,都是超级美谥,这就是泛滥的坏处。比如赵匡胤,他的谥号是英武圣文神德皇帝。比如李世民,他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比如赵恒,他的谥号是文明章圣元孝皇帝,既然谥号不能起到评价皇帝的作用,这个时候,庙号就代替了给皇帝定性的作用,比如赵匡胤是宋太祖,李世民是唐太宗。美谥无法定性这个问题的终结者是谁呢?我目前看到的是从朱元璋死后开始朱元璋的谥号很长: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前面的二十个字全是美谥,但是最后一个“高”字,可以说是定性了朱元璋的地位,朱棣的谥号也是这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的谥号,前面一堆美谥,是没有多少含义的,但是最后的这个“文”字,让朱棣的谥号也就有了评论朱棣的那么个意思这个传统可以说是延续了明清两朝比如光绪的谥号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最后的那个“景”字成为光绪的谥号定义词,你只要说清德宗景皇帝,在中国帝王世系表里面,就等于找到了光绪。别人也知道你说的是光绪。当然我们也知道就算是明清两朝,谥号的最后那个字,很多时候也是美谥,起不到定性皇帝身后评价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庙号起到了大作用,太祖、太宗、仁宗、孝宗这些庙号成为了帝王身后事评价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文、武两个字在谥号里面是美谥,但是到了庙号这里面,就变成了贬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现象必须结合帝王具体事迹,才能分析出来。因为臣子们上庙号时,总不能明目张胆的说:我要贬损皇帝。为此,我特地列了个表格,这样一写出来,文宗、武宗的庙号贬损含义就一目了然 |
|